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工作动态

铺就乡村振兴路——宝鸡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纪实

来源:陕西交通报 发布时间:2022-09-15 10:38

在宝鸡西部山区深处的坪头镇庵里村,随着九龙山旅游公路建成,该村依托九龙山4A级景区,兴办农家乐、民宿36家,这条12公里长的最美农村路成了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这是宝鸡市建设“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农村,农村要振兴,关键看交通。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宝鸡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将“四好农村路”作为乡村振兴有力抓手,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宝鸡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实施方案》《宝鸡市关于交通运输助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宝鸡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落实县区政府责任主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指挥,分管领导一线调度,形成了领导主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市上下掀起“四好农村路”建设高潮。

一张蓝图抓引领 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农村公路欠账较多,通村路多是本世纪初修建的,路面窄、等级低、断头路、瓶颈路较多,很多偏远山村只有一条路串联相通,没有形成贯通的路网,道路在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之间不能达到内外联通的要求,形成不了网格化、循环圈的交通格局。为此,宝鸡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全力破解交通壁垒。一是以规划为引领,2016年出台了《宝鸡市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通村公路。二是以标准为引领,严格项目目标落实,做到不随意调整计划、不随意减少建设规模、不随意降低建设标准,规范项目四制,落实“七公开”“三同时”制度。每年开展农村公路市级质量抽检,针对存在问题加大查处整改力度。三是以功能为引领,通村公路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与镇村规划相协调,与山水林田资源利用相统一,做到了修建一条路,美化一个村、方便一群人、温暖一片心,为广大农民兄弟打造畅洁绿美的交通出行环境。

“十三五”以来,宝鸡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累计投资40亿元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建制村通畅、安全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通村公路完善、通村联网等六大工程,共新改建和完善通村公路8856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达95.2%,农户门前道路水泥硬化率达93.8%,实现了全市村组通达水泥路、村庄街道普遍硬化。

“两项制度”抓推进 健全养管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宝鸡作为农业大市,我们始终坚持将“四好农村路”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始终作为头号民心工程。

“1+10”助力新农村建设。2018年,针对通村公路、小型水利、公厕、卫生院、幸福院、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路灯、环卫、通组路等10个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养难点,宝鸡市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助力脱贫攻坚管理办法(简称“1+10”),将这10项管理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建立以村为主的村道管护责任体系,由贫困群众为主组成管护队伍,财政补助为主投入资金,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形成了农村公路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市共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岗位2975个,安置贫困劳动力1982名。“1+10”的宝鸡模式破解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宝鸡经验。

以“路长制”实现“路长治”。宝鸡市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总路长+三级路长+一路一长”的路长制管理体系,由县区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路长,县区级政府有关负责人、乡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县、乡、村三级路长,负责相应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及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13个县区、116个乡镇(街道办)、1158个行政村路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确保路长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环相扣”抓提升 建立保障体系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宝鸡市政府出台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健全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管理机制,推行县乡公路专业化养护,通村公路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推行常态化养护,实现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社会化、小修保养专业化、养护工程市场化。各县区因地制宜,按照宝鸡地理特点“南重预防性养护,北偏季节性养护,西山侧重修复性养护,东边加强专业性养护”的作业原则。探索出了金台、渭滨、陈仓区市场化养护模式,凤县政府购买服务式养护,扶风和陇县等沿用传统养护工区模式,眉县村道由养护公司负责养护,千阳设立公用设施管理站等养护模式,虽然管养模式不一而足,但均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的目标。采用省公路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公路灾毁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自动化检测等新技术,县乡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0%以上。

宝鸡市政府在关于交通运输助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市县财政部门要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统筹以奖代补、涉农资金整合、乡村振兴、一般债券等多种方式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公路建、养、管、运等方面。日常养护资金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6000元、村道3000元的标准,由市县财政按照3:7的比例足额落实,并建立与里程、养护成本变化等因素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

宝鸡市扎实开展“好路杯”考评活动,把资金落实、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工程质量抽检、工程进度、养护质量等硬性指标作为市对县区年度目标考核评分的主要依据,市交通局将督查考核常态化,定期向各县区通报检查情况,建立约谈和问责机制,市交通局、财政局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计划规模和补助资金挂钩,促进了管理养护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强有力的举措,传压力、添动力、促活力、聚合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

“四项措施”齐发力 创新管理体系

大力开展“最美农村路”创建。近年来,宝鸡市按照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深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推进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各县区因地制宜推进路宅路田分家、集中开展穿村过镇路段占道经营专项治理,取缔“马路市场”和非公路标识标牌,整治路侧“三堆六乱”。结合路域特点栽种绿植鲜花,一县一特色,一路一亮点,切实打造“田在路旁、树随路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丽农村公路新画卷。千阳县千宝路、眉县河营路分别入选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

路产保护显成效。深化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大力推广“县统一执法、镇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机制,积极推进爱路护路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基本建立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同时,加强部门联动执法,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重点对非法营运、超员超载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打击查处,切实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建立公安、应急、气象等部门协调联动,农村客运联合审核机制,持续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近三年来累计投资2.7亿元,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21条2079.8公里,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农村公路领域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提高运输服务供给。“要让农民兄弟享受上同城里一样便捷的交通环境”,宝鸡市在100%建制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公交,鼓励县级建立财政负责的农村客运公交亏损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着力提升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水平,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分值达到5A级。眉县已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今年准备迎接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验收。主动对接商务、邮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发挥交邮合作优势,邮政物流、电商物流相互融合,太白县以班线客运为基础,整合了快递企业、电子商务进农村企业的网络和站点,优化了运营模式,被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局命名为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畅通农副产品进城、生活消费品下乡,全市村级物流覆盖率100%,扶风县“电商引领+精准扶贫”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宝鸡市印发《关于交通运输助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瞄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部署,强化“四好农村路”对城乡结构布局、现代农业布局的引领作用。坚持公路、产业发展同步协调推进,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民宿等产业加速向路域集聚,太白县黄柏塬村、眉县汤峪村、凤县永生村、金台区周家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先后建成2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3个。同时,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农村公路不仅仅要车畅其行,还要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服务功能,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公路驿站应运而生,挡风遮雨的候车厅、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路边摊位、驾乘者休息观光的观景台、如厕小憩充电的服务区,在农村路上随处可见。

春耕秋实,近年来宝鸡“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形成以点带面提质扩面的格局。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3个,今年申报国家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如今的陈仓大地,各县区将“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作为精准脱贫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体责任意识强,整合资源和联合创建力度大,创建亮点频出、热情高涨,形成了高歌猛进的良好态势。

一路通,百业兴。宝鸡市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交通+”模式。渭北苹果、北麓猕猴桃、西山柴胡、太白贝母,核桃、花椒、布尔山羊、秦川肉牛、林麝等农特产品闻名遐迩,便利的交通网使更多高品质的宝鸡农副产品走向全国;眉县太白山游客如织、岐山周公庙鼓乐齐鸣、扶风法门寺梵音袅袅,“交通+产业+旅游”让乡村游在疫情后第一时间复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增至1276个,年接待游客1486万人次。“交通+产业”模式,订单农业让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生活步入小康。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91.7亿元,增长7.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4元,增长9.4%;今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26.09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63亿元。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给农民群众带去了真金白银,连接了城市乡村,连接了党心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