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路”,鲁迅先生笔下所写的路,也许就是我们公路的雏形。
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万多公里,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在众多公路中,我对G244线潘太段可谓情有独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G244线潘太段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代人的足迹。
祖父在少年时期就成了孤儿,为了谋生,他就跟着年长的人,从山外向山区的人贩卖一些急需的小物品,同时把大山里的山货贩卖到山外,他曾经走的就是现在的G244线潘太段。那时的G244线潘太段窄得像一根羊肠盘盘曲曲,铺满了落叶,还时不时遇到漫流的山水,湿漉漉的脚底下直打滑,原本半晌的路程愣是要耽搁一整天。于是,为了赶时间,他们干脆放弃这条所谓难走又漫长的主道,抄小径穿梭在杂草藤条纵横交错间。那些年月,磨破布鞋的祖父总是露着脚拇指在外面,而且常常有着外张着血渍的裂口。直到成家立业,祖父才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1961年太白县成立,属宝鸡专区管辖。宝鸡专区为了解决秦岭腹地深处太白县的通行条件,于1965年前后对现在的G244潘太段进行修建,我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被生产队抽派到修路工程队,随后被分配到工程六队。他们六队共四个连,一个连八十到一百人之间,主要是修建潘太路。我曾经问过我的父亲,白天主要干什么?晚上干什么?父亲说,白天主要炸山开路和修桥,晚上早早就钻进帐篷里睡了,累得很。父亲的回答简单质朴,但我却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们头顶烈日脚踩沙土的劳动场面。
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就是平凡的修路人。他们是儿子,是父亲,也是丈夫,他们任劳任怨地接受着组织的安排,不顾小家为大家,在祖国公路建设大潮中用憨厚的笑容抹去了种种伤痛,用勤劳的双手劳作着、奉献着……
潘太路建成后,因为父亲在修路过程中表现突出,组织就把他留在了现在的G244线潘太段养路。从那时起,我的父亲就成了一名养路工。
23年前,25岁的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铁揪,从此也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刚到雪山洞道班时,原本满怀对公路的憧憬,没想到第一天上班看到又窄又尘土飞扬的公路,我的心失落到了极点。但每天看着身边的工友们定时定点,认认真真地上路、扫路、拔草、填坑,再想想现在的路比父亲那时养的沙石路不知强了多少倍,便也定下心来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养护里程。
那时养的路段承载量不算大,养护任务也不算太重,还是以人力为主。后来,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潘太路已不能满足现行交通的需要,在改革的浪潮中先后进行了中修、大修、改建、扩建等工程改造,由原先的210省道提升为244国道。如今,潘太公路通过我们养路人精细化养护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着力提升了太白境内的国道公路的通行环境,正以“畅、洁、安、绿、美”的姿态迎接着四面八方远客的到来。(孟登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