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交通文化

赶庙会

来源:太白公路段 发布时间:2024-07-16 09:56

“古观门外水悠悠,巍巍高台卧古牛。青草绕前难下口,长鞭任打不回头。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湿周身似汗流。莫向散关跨老子,西秦赖尔镇虢都”。这首诗讲述了若干年前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传若干年前,渭河里的水向北漫延,虢镇南城快要被水淹了,有人提议,铸一头铁牛,让牛把河水喝退。当时,人们比较迷信,大家捐资,铸就铁牛。面朝西南渭水之头,镇住了水魔,水灾尽除。当地的人们为感激铁牛的功德,在秦宣太后宫遗址上修建铁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正会的日子。

据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述,过去虢镇四月八会最大的亮点,就是四月初七、初八晚的天明戏,吸引了省内外的各方来客,以及周边村镇和远县近郊的江湖班社,在四月初七和赶会的人群一起自带乐器赶到虢镇。城内各家商贾门店主动在门口搭起帐篷,提供桌椅板凳,香烟茶水,为江湖艺人搞好服务工作,热情接待。湖江班社,在各商家门店前摆开摊子,启动弦索,放声高唱,通宵达旦,听说每年都有上百家远县近郊的江湖班社艺人赶到虢镇,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有四大班,他们分别是义兴班,聚顺班,顺义班,永顺班,其后是八小班和102个馍馍班。过去的四月八会,我没有跟过,只能从一些老人们留下的顺口溜中得知当时的景况。“虢镇城,五里长,秦腔乱弹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

由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即将夏收,农民需要购置夏收农具和夏令生活用品,城乡大众需要添买换季服装。于是,在举行祭祀庙会的同时,还会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因此,也吸引陕、甘、川、宁等周边地区的客商星罗棋布于虢镇城内大街小巷,他们带着方言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和孩子们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澎湃的交响乐。

虢镇四月八会最早叫虢镇城隍庙会或者虢镇四月八铁牛庙会。每年一到庙会的时候,城隍庙和铁牛庙内人气旺盛,商贾、小贩纷纷赶来,在庙宇周边摆摊设点,卖香烛烧纸的,卖吃食的,从庙门口一直沿伸到北操场门口。四月八会上传统小吃品种丰富,以西府小吃为主,豆花、油糕、面皮、羊肉泡馍等等,保持了传统的手工技术,受到男女老少喜爱,成为虢镇四月八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北操场是当时的“娱乐中心”,中心的戏楼前肯定是人群最密集处,台上秦腔演员倾情演唱,吼出了西北人的豪气,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鼓掌声和叫好声。戏场周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说书的,练武术的,变戏法的,耍杂技的,什么都有。

今天,古庙会的意义早已淡去。甚至淡到有庙无会或者有会无庙,今天物质生活也让人们不再对交流会产生那样的热情。但无论经济怎样发展,文化传承不能淡漠。昔日“跟会”,“跟”的是新鲜和热闹,如今“跟会”,“跟”的是当年的回忆和乡愁。(孟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