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交通文化

探访金台观

来源:太白公路段 发布时间:2024-11-21 14:06

初冬时节,宝鸡的气温恰到好处,既温暖又清爽,美景如画,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让人陶醉其中。

其实,宝鸡的魅力可远不止这眼前的宜人景致。它本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数不清的珍贵印记,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古迹仿佛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些源远流长的故事就如同这初冬的美景一样,值得人们细细去品味,去探寻。

而在宝鸡,金台观宛如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巍峨丰碑。它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岁月长者,目睹了时光的变迁,它不仅是宝鸡八景之一,还被尊为道教三观之首,更是一处保存极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宝库,镶嵌在宝鸡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

这座古迹,坐落于宝鸡市区北部的陵塬,山腰东坡。追溯其源,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多次修葺,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观内主要道教古迹与建筑包括山门、玉皇阁、张爷殿、三丰洞、药王洞等,多依山就势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金台观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因太极宗师张三丰在此修真传道而闻名。张三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如“瓜皮书”“翻耳瓦罐”“神锄定柱”等,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的珍宝,承载着往昔的神秘与奇妙,引得后人津津乐道。而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还有那静静伫立的碑林,还有精美绝伦的铁旗杆,还有那汇集文人墨客的金台书院……它们与张三丰的传奇故事一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且迷人的文化风貌,让每位到访者都沉醉其中,感受着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宝鸡金台观碑林是宝鸡市区石碑收藏种类最多之地,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历时两年完工,共有石碑116通。碑林呈“回”字形展示,主要包括宝鸡历代出土的古石碑,以及历代名人、书法家的创作精品,如《曹全碑》《兰亭序》《前后出师表》《陋室铭》等。碑刻内容涵盖书法、历史事件纪念和传统文化底蕴等多个方面。它的建成开放为金台区旅游增添了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金台观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两根高大的铁旗杆,它们宛如历史的守望者,历经岁月沧桑,却始终矗立不倒,已然成为金台观极具标志性的建筑存在。这两根铁旗杆重6000余斤,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十月所修建,距今已有100多年漫长的历史。东边的铁旗杆,顶部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而西边的则是一个月亮,一阴一阳,相互映衬,相对而立,如此巧妙的设计恰恰表明了道教所秉承的阴阳和谐的理念,也让这两根铁旗杆除具有观赏价值之外,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哲学意味,引得前来游览的人们无不驻足观赏,细细品味。

除了碑林和铁旗杆外,金台观还有一处宝藏——金台书院。它坐落于太极源文化景区南北中轴线之上,宽60米,高23.26米,九开间,周围带围廊,黄色琉璃瓦建筑顶,仿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历时千载,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曾培养出无数杰出的人才。

踏进书院那古朴的大门,脚下的石板路仿佛都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周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那一间间透着古朴韵味的教室,仿佛还能看到昔日学子们正襟危坐、诵读经典的模样,书卷的墨香似乎依旧在空气中隐隐弥漫。在这里,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子们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对古代教育的辉煌以及那些莘莘学子为求学问所付出的努力心生敬意。

总之,宝鸡金台观不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更是一处探访古人遗存,感受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它宛如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的宝库,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踏入金台观,处处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韵味,从那些蕴含深意的碑刻文字,到别具象征意义的建筑布局,再到流传已久的传奇故事,仿佛都在轻声诉说着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引领着每一位到访者沉浸其中,去细细体悟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世界,感受那跨越时空却依旧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 孟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