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收费站是文明服务的窗口也是文化传承的驿站,当车辆缓缓驶入,收费员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往往能为奔波的旅途增添几分暖意。这里的工作人员,用日复一日的热情服务,让这个小小的岗亭成为传递文明与关怀的驿站。在周文化的发源地——西岐故里岐山,礼仪之邦的基因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近日,孙家公路收费站收费一班班长张亚刚的暖心举动,让来自山东寿光的司机孙师傅在奔波途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流淌千年的“礼”之传承。
2025年7月17日23点10分,山东货车司机孙师傅驾车途经孙家收费站时,因需服药急需热水。他隔着车窗向收费一班班长张亚刚说明情况后,本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求助,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温暖。张亚刚听闻需求,立刻停下手中工作,快步接过水杯帮司机打水,当天正值高温热浪天气,张亚刚突然想起自己刚买的本地西瓜,便转身到休息室切了些西瓜。随后张亚刚将接满水的水杯递到孙师傅手中,又将清甜多汁的西瓜递给孙师傅,笑着说:“天气热,吃口瓜解解暑。”
不经意间的善意,让孙师傅深受感动。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本是萍水相逢,却被这份真诚打动,清甜的果肉不仅消除了旅途的疲惫,更熨帖了焦灼的心。西岐故里果然名不虚传,礼仪不是书本上的字,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善良。”
岐山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礼”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从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到如今寻常百姓的举手投足,“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早已融入血脉。张亚刚的举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递水、送瓜的细节里,将“敬人”“爱人”的古训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这正是西岐故里对“礼仪”最生动的诠释。
公路收费员不仅是一线交通工作者,更是交通服务的“形象代言人”。正是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对他人的善意,让“热情”二字融入每一次抬手、每一句问候,让收费站这个小小的站点,成为旅途中最动人的风景。